《731》撤档:真相争议与历史的重量
这部由导演赵林山耗时多年打造的作品,筹备与拍摄的艰辛超乎想象。剧组深入历史发生地,在零下30℃的恶劣环境中实景取景,为求最大程度还原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。他们按1:1比例复刻731部队细菌培养箱,从日本国立档案馆挖掘日军冻伤实验记录胶片,还采用3位日本老兵的忏悔
这部由导演赵林山耗时多年打造的作品,筹备与拍摄的艰辛超乎想象。剧组深入历史发生地,在零下30℃的恶劣环境中实景取景,为求最大程度还原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。他们按1:1比例复刻731部队细菌培养箱,从日本国立档案馆挖掘日军冻伤实验记录胶片,还采用3位日本老兵的忏悔
9月18日,一部承载民族血泪的电影将撕裂历史的沉默。《731》定档“九一八事变”纪念日,以考古级细节还原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暴行——冻伤实验、活体解剖、细菌战——把教科书上冰冷的“3000名受害者”数字,转化为具象的生命悲鸣。
最近网上总有些声音,说《哪吒2》把全年票房都“透支”了,搞得春节后的国产片没人看。
而 731 部队,更是侵华日军罪恶行径的典型代表。他们打着 “给水防疫” 的幌子,实则在哈尔滨平房区秘密开展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研究。无数无辜百姓,包括中国、朝鲜、苏联等国的民众,被诱捕、囚禁,沦为活体实验品。他们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,被进行细菌感染、冻伤、解剖
很难想象,一部描述抗战时期日寇暴行的电影《731》,在还未上映之前便遭到数百万国民的集体举报。这部旨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的影片,遭到抵制的理由无非是血腥画面不适合小孩子观看,影响目前中日关系,甚至还有一些历史虚无者否认731部队的暴行。
都将这部电影推上了“风口浪尖”,特别是《731》电影在确定要在9月18号定档后,人民日报更是十分罕见的在2天内3次力挺,这背后有什么信号?
随着电影《731》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的消息官宣,一场关于历史真相与谎言的较量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,日本媒体及部分右翼势力以“否认侵华暴行”“质疑历史真实性”等论调,试图掩盖731部队的滔天罪行。
2025年8月5日,一段举报者露脸叫嚣的视频,将本该平静的电影市场搅得沸沸扬扬。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《731》,从撤档风波到央媒力挺,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。
因为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眼里,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,而是一段满怀民族情结的悲情历史。
现在有些网友狂喷“拿爱国当生意”,可要是真想赚钱,谁会把揭露日军罪行的片子和日本市场彻底绝缘?
当日本右翼至今否认侵华战争细节、731部队暴行屡遭篡改时,姜武王志文主演的《731》定档9.18,直击日军活体实验最血腥真相。
有人拼命拦着电影《731》上映,结果340万人预约的片子硬生生从7月31拖到九一八。
最近,不少人发现原定上映的电影《731》没了动静。有消息说影片是因为被举报才延期,可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,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——一部聚焦历史题材的影片,上映与否的背后,藏着比“举报”更复杂的考量。
9月18日上映,市场期待值飙升。随着9月18日上映日期的临近,《731》作为一部聚焦二战时期731部队恶行的电影,正逐渐成为市场焦点。该片凭借超过400万的"想看人数",已逼近影史冠军《唐人街探案3》的想看指数。有预测认为,《731》若质量上乘,有望冲击50亿
电影《731》的定档历程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历史记忆与现实困境的复杂纠葛。这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的作品,自筹备起便屡陷风波,从多次延期到争议缠身,其曲折之路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命题,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、艺术与现实的艰难对话。
近日,电影《731》即将上映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。令人意外的是,影片尚未公映就已在海外引发争议,部分日本网友发起联名抵制,声称影片内容"不实""过于血腥"。这一行为立即点燃了中国网友的怒火。
电影《731》定档9月18日,这一消息如巨石入水,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。这部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影片,其上映将对历史认知、国民情感、国际关系乃至全球的战争观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。
电影《731》临上映前48小时突然撤档,举报者声称"保护儿童心理健康",八年筹备的历史真相却被强行按回暗处。公众愤怒的核心在于:谁有资格替十四亿人决定历史记忆的开关?当纪录片式的残酷真相遭遇"过度保护"式审查,民族伤疤是否真能靠捂嘴愈合?
明明是揭露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的历史题材电影,上映之路却经历重重阻挠。
一直以来,731部队的罪行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远不及纳粹的罪行那般广泛。许多人对亚洲战场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,仿佛731部队只是被遗忘的角落。然而,这部电影的上映犹如一道曙光,照亮了这片黑暗。